作家專欄紙飛機的故事生活

我確信這世界是由故事所組成,故事就是我的生活--我在生活裡找故事,在故事裡找生活。申惠豐,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助理教授、《紙飛機生活誌》總監。

有機蔬菜箱是老天爺給的豐收:專訪楊從貴

發表時間:2019-09-05 點閱:2641

好食生活新選擇

 

 

「食物」代表的意義很複雜,不只是填飽肚子那麼簡單,它是一種生活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的美學,與我們的日常緊密連結。食物的好壞,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健康;親朋好友聯繫情感,熱絡的餐桌也少不了美味的菜餚;媽媽的家常菜,是我們永恆的鄉愁,召喚著我們生命中最美好的記憶;一天忙碌後,回到自己的小公寓,按著食譜為自己做幾道簡單的料理,就算只是一個人,也會是最愜意的美好時光。緩緩地,慢慢地,輕鬆的,沉浸其中,多麼簡單的幸福。

 

 

只是,這種簡單,在現今忙碌緊湊的生活模式下,反而變得不簡單。三餐外食,是很多人普遍的生活經驗,方便快速,但卻造成飲食單一化的現象,過油過鹽,營養攝取不均衡,對身體都是沉重的負擔,當然還有更重要的,食材的安全性問題,大家都知道,就算是知名跨國的餐飲集團,在營運成本的考量下,都曾爆出過食安爭議。

 

 

為了解決消費大眾食的困擾,鼓勵健康飲食生活模式,各大農產品經銷商、農場、線上購物網站,紛紛推出了有機或無毒「蔬菜箱」,並針對不同族群,量身打造符合需求的產品內容,成為許多小資族、外食族以及家庭主婦的新選擇。

 

 

挑選蔬菜箱,適量很重要

 

 

有機或無毒蔬菜箱,提供的蔬果大多有履歷或標章認證,在新鮮度及安全性上,比起一般傳統市場及大賣場,更有保障。而且蔬菜箱可以提供的蔬果品項,選擇性多,葉菜、花菜、芽菜、根莖、果實、菇類,依照不同的時令、不同的需求,配搭成變化豐富的內容,同時可顧及營養均衡以及多元食材的需求。

 

 

只是,市售蔬菜箱品牌眾多,消費者該如何選擇合適的蔬菜箱產品?曾協助許多商家、企業打造蔬菜箱的達人「貴哥」--「友善大地有機聯盟」負責人楊從貴說:「性價比(CP值)、數量與規格都是考量的要素,而這三者彼此也相互連動。」

 

 

相較於一般市售農產品,蔬菜箱的價格明顯高出許多,一方面是有機栽植成本高,另一方面是產品內容數量與規格高,貴哥指出,「過量」是購買蔬菜箱最常見的問題之一,蔬菜箱產品內容太豐富,除了會拉高價格外,也會造成浪費。「一般蔬菜箱都是五天、一個禮拜的分量,但有很多家庭不是每天開伙,冰箱裡擺了一堆菜煮不完,放久了也不新鮮。」貴哥認為,蔬果最佳的嚐鮮期是三到四天,不買多,除了省錢不浪費,也方便調節購買的頻率。

 

 

不以貌取菜,才有高性價比

 

 

另外,在產品的規格上,貴哥說到:「我們都知道,規格越高價格就越貴,但買蔬菜箱不是買電腦,誠實、新鮮、安全、美味才是重點。」一般消費大眾,會很輕易的用外表來平價商品的好壞,也就是所謂的「賣相」,但大部分的有機蔬果,在外表上多少都會有點小瑕疵。根據貴哥的經驗,所謂「完美無缺」的有機農產品,數量非常少,這還得取決於老天做不做美,「若用一般標準來看,有機農產品可能有超過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二都是沒有市場價值的。」貴哥說。

 

 

貴哥告訴我們,一般賣場的農產品都有設有所謂的「規格標準」,無論大小、外觀、重量都有嚴格的限制,若按照這樣的市場標準,有將近百分之八十的有機農產品進不了這些賣場,可想而知,剩下的百分之二十,賣價肯定不會便宜,蔬菜箱也是同樣的道理。「我們得學會別以貌取人,特別是有機農產品,因為這些長相上的瑕疵,調理過後,就不會存在,它的本質並不會因為賣相不佳而打折。」

 

 

事實上,這些所謂「賣相不佳」的商品,常常都只是長得比較小或者重量不足,但因為不符合標準,所以被打成「規外品」,「可是我們發現,這樣的規外品,其實非常合適小家庭和個別戶,因為分量剛好。」貴哥說,這些規外品還有一個好處,就是相較於規格品,價格便宜許多,可以有更高的性價比(C/P值),也不會造成資源的浪費,

 

 

有機蔬菜箱,讓消費者參與價值的創造

 

 

最後則是價值與意義的取捨。選擇有機蔬菜箱,首先是給自己和所愛家人吃到真正有益健康的食物,再高一層就是「利他」,一方面利益農友,一方面友善環境。蔬菜箱的意義不單純只是被販售的商品,它也能支持辛苦的有機農夫,繼續走下去。「所以我常說,蔬菜箱是老天爺送來的豐收,它讓消費者參與的不只是商品的消費,不只是身體的健康,還讓消費者參與了社會價值的創造。」貴哥笑著說。

 

 

結束採訪離開前,貴哥突然轉身對我們補充說到:「如果可以,請消費者盡量選擇沒有使用塑膠包裝的蔬菜箱產品,這樣可以減塑,比較環保。」

 

 

我把這個叮囑記在筆記裡,思考著貴哥傳達給我們的反思,貴哥的話讓我意識到,一個真正值得被購買的商品,著眼的不該只有它的實用性,還應該要能邀請消費者參與更高層次的價值目標,既能自利,又可利它,或許這就是所謂「好生活」的定義:不只是個人的小確幸,還有著更多非我的關懷。